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质量的九个问题(下篇)(2)

时间:2015-11-26 11:41 点击:
由于教育学兼具人文社会学科的双重属性,研究者通常需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13]近年来,高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此种方法。正如美国学者帕迪拉(ArthurPadilla)所说,在研究复杂的教育

  由于教育学兼具人文社会学科的双重属性,研究者通常需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13]近年来,高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此种方法。正如美国学者帕迪拉(ArthurPadilla)所说,在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时,定性研究有助于在研究初期形成研究的假设和框架,而定量研究则有助于验证这些假设和观点。[14]当前,在教育课题研究中,一方面由于实证主义范式的支配,存在某种"数据崇拜",教育研究者试图通过简单化的数据分析为自己研究的"科学性"辩护。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课题研究又倾向于采用叙述和解释的研究方式,缺乏理论指向的描述性研究往往沦为个体经验式和碎片化的资料陈设。因此,提高课题成果的质量,既要克服实证研究的数据崇拜,又要克服经验研究的随意性。教育研究需要在描述、规范、解释、批判四种功能的循环中推出高质量的课题成果。[15]
  2.调查研究不足与提高
  调查研究是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的主要手段,因而研究的模型和结论对调查数据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和依赖性。调查研究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即在抽样的过程中违背了随机性原则,致使抽样不能代表总体状况。比如某项关于西部地区教育的研究,只选取成都、重庆、西安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显然不能代表总体的状况。二是调查工具的有效性问题,"尺子"的好坏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某项关于中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在编制的问卷题目上带有很大的内在导向性,致使调查结果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三是有调查无分析的问题。某些课题经过调查研究后,只是提供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缺乏深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需要发掘数据背后的各种关系。
  调查研究不足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研究者在"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之间的失衡。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相统一的原则。为了抵制对自然科学的盲目推崇,韦伯强调文化科学的独特性在于具有价值和意义;但为了保持文化科学的严肃性,韦伯又提出"价值无涉"的主张,反对将学术研究与价值判断相混淆。[16]由于教育课题研究的特殊性,某些研究者常把主观的价值判断与实际的调查研究相混淆,以想当然的结论取代调查研究的结果。其次,调查研究不足的问题还源于教育学研究的特殊性。与自然科学的"旁观式"研究不同,教育学者需要的是一种参与、介人的研究立场。[17]参与式的教育研究表明,许多研究结果的获得取决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交流和互动,这对于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学科规训制度不够完善的背景下,许多调查研究流于形式,无法获取真实的数据。
  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准,研究者首先要认清调查工具的"价值关涉性",在借用成熟的调查问卷时要批判性地认识其价值取向和适用范围,同时研究者在自己编制调查问卷时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尽可能地做到"价值无涉",避免将科学讨论与价值判断混淆。其次,研究者需要强化解释取向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提升理论的合理性。教育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实践之知",它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因而调查研究结论的得出要强调此种动态性和生成性。
  3.数据资料陈旧与更新
  数据资料是课题研究论证的依据和支撑,作为构筑课题研究成果大厦的"砖瓦",数据资料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在课题研究中,数据资料陈旧首先表现为事实数据陈旧。如某项关于英美等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采用的数据仍然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据,而且还是引用他人的第二手资料。这项研究不仅不能反映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而且还有重复研究的嫌疑。其次,数据资料陈旧的问题还表现为理论框架过时。如近年来,随着国外思潮的涌人,建构主义教学观逐渐取代了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教学观,某些依然坚持知识中心论的课题研究就显得不合时宜。
  数据资料陈旧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教育研究问题的主观性。教育问题的主观性表明了它的社会历史性和文化制约性。[18]在特定时期研究什么样的教育问题,常常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社会变革越快,教育研究的问题也变化越大,数据资料陈旧的问题也就表现得愈发突出。其次,数据资料陈旧的问题还源于教育学科研究的无边界特征。与物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科还显得不够成熟,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其他学科和理论的"跑马场"。教育学科边界的模糊或者无边界特征,使得教育研究的议题和话语不断变换。此种学科特征使得教育学科的知识积累不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而是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某些研究成果有时相互矛盾。因此,在此种学科范式下,用于支撑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数据资料可能很快就显得陈旧过时。
  在教育课题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需要关注教育问题的文化制约性,了解问题赖以存在的文化历史情景。越是关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越能认识到教育问题的时代性,也越能克服课题研究中的资料陈旧问题,不断更新数据资料,从而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捕捉新视点。因此,教育课题研究者需要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越是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越能够摆脱"局内人"无法克服的难题。其次,研究者需要利用多学科的视角形成某些教育共识。教育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尽管带来了学科的合法性危机,但也为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对于课题研究者来说,需要构建教育学研究的"内核",减少其他学科知识变化对于教育研究稳定性的影响。
  4.引用文献失范与防范
  学术创新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文献综述的目的不仅是为自己的研究和论证找寻基础,而且也是为了发现研究的空白和问题所在。课题研究中引用文献失范不仅关系学术诚信问题,而且关系学术质量和价值问题。引用文献失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用过多的问题,课题成果中引用数量与原创数量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引用过多的极端情况就是剽窃。引用过多、原创较少就会带来课题的重复研究,造成研究的虚假繁荣景象。以教育公平的研究为例,2005年以来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但此类研究存在重复的理论研究以及宏大的政策对策研究居多等问题。[19]二是引注过少的问题。在课题研究中,某些研究者为了增加自己的"原创性"内容,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未加注释,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保护,学术规范的制度化需要增强研究者的学术诚信意识。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